信托讲堂

首页 > 信托讲堂 > 消费者保护 > 宣传教育> 文章详情

315-以案说法-代理维权骗局

典型案例:

张阿姨(化名)是一名退休职工,近年来因投资理财亏损,对金融行业产生了一定的不信任感。某日,她在社交平台看到一则广告,声称可以帮助消费者“代理维权”,并承诺通过“专业手段”帮助客户追讨损失、减免债务,甚至修复征信记录。张阿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该中介,并支付了数千元的“服务费”。然而,中介并未兑现承诺,反而利用张阿姨的个人信息,冒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威胁,要求她支付更多费用。最终,张阿姨不仅损失了钱财,还因个人信息泄露面临更大的风险。

 

案例分析:

不法中介的常见手段:

虚假承诺:不法中介往往以“代理维权”“减免债务”等名义,利用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不满情绪,骗取信任。

不法中介带来的危害:

1、收取高额费用:在未提供任何实质性服务的情况下,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的“服务费”“咨询费”或“手续费”。

2、威胁与恐吓:通过伪造金融机构的文件或电话威胁消费者,进一步敲诈钱财。

3、泄露个人信息:不法中介在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,可能将其用于其他非法用途,如电信诈骗、贷款诈骗等。

 

法律法规链接

1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:第八条规定,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、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。不法中介通过虚假宣传和欺骗手段获取消费者信任,违反了消费者知情权。

2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》:第四条规定,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,不得欺骗、误导消费者。不法中介发布的“代理维权”“减免债务”等广告,涉嫌虚假宣传。

3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: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规定,诈骗公私财物,数额较大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不法中介通过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钱财,涉嫌诈骗罪。

4、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》及《保险法》:相关金融监管法规明确规定,未经批准不得从事金融中介服务。不法中介未取得合法资质,擅自开展金融代理业务,违反了金融监管规定。

 

中老年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识别风险:

防范技巧:

1、提高金融知识水平:中老年投资者应通过正规渠道学习金融知识,了解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,增强风险识别能力。

2、不轻信陌生来电和广告:对于声称可以帮助“代理维权”“减免债务”的陌生来电或广告,应保持警惕,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或支付费用。

3、选择正规渠道维权:如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或产品有疑问,应通过金融机构的官方渠道或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和咨询,不要轻信第三方中介。

4、核实中介资质:在选择金融中介服务时,应要求对方提供合法资质证明,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其真实性。

5、保护个人信息:不要轻易将身份证、银行账户、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提供给陌生人,避免因信息泄露而遭受更大的损失。

 

在 3·15 金融消费者保护教育宣传活动中,我们呼吁广大中老年投资者增强防范意识,选择正规渠道进行金融交易和维权,共同营造安全、健康的金融消费环境。